
反对外国的侵略斗争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经济
-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政治
- 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社会结构
- 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
文化思想体系
-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鸦片战争前的世界
- 一些国家先后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终于在欧美确立起来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虎门硝烟”的定性
- 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正义行动
不平等条约
- 中英《南京条约》
- 中英《虎门条约》
- 中美《望厦条约》
- 中法《黄埔条约》
签订不平等条约的结果
破坏了
-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 中国的领海主权
- 中国的司法主权
- 中国的关税主权
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的原因
- 中国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在相当程度上被殖民化了
- 近代中国仍然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还有一定的主权。与连名义上的独立也没有,而由殖民主义宗主国直接统治的殖民地尚有区别,因此被称作半殖民地
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社会的原因
- 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门户,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
- 西方列强并不容许中国发展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 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 中国的封建势力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 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
- 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
- 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 中国人民日益贫困 饥寒交迫 毫无政治权利
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 近代中国诞生的工人阶级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的国情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
-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
近代中国的主要任务
- 民族独立
- 人民解放
近代中国的革命性质
-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近代中国的革命道路
- 农村包围城市
- 武装夺取政权
近代中国的革命路线
-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 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 邓世昌等人以身殉国
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
瓜分中国的高潮到来的标志
- 《马关条约》的签订
《马关条约》
- 台湾
- 澎湖列岛
- 辽东半岛
“干涉还辽”事件
- 俄、德、日三国迫使日本放弃了割占辽东半岛的要求,又以干涉还辽有功为由,要求租界中国港湾作为报酬
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破产的原因
- 重要原因: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制约
- 根本原因: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 由于当时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义和团运动存在着笼统的排外主义的错误
- 由于认识不到帝国主义联合中国封建地主阶级以压迫中国人民的实质,义和团曾经蒙受封建统治者的欺骗
- 由于小生产者的局限性,义和团运动中还存在着迷信、落后的倾向
- 但是,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不容抹杀:义和团运动在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 根本原因:社会制度的腐败
- 重要原因:经济技术的落后
民族意识的觉醒
- 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
- 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先进中国人的觉醒主张
- 林则徐、魏源
- 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
- 严复
- 孙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