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举起近代民主革命的旗帜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 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 清末“新政”破产
  •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开始成熟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 成立革命团体
  • 进行革命宣传
  • 成立革命政党

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 三民主义

      • 民族
      • 民权
      • 民生
    •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 民族主义

    • 即民族革命,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 缺点

      • 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纲领

      • 反封建不彻底

        对立满族
        但还有汉人

  • 民权主义

    • 即政治革命:创立民国

    • 缺点

      • 归根结底都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力难以得到保证
  • 民生主义

    • 即社会革命:平均地权

    • 缺点

      • 平均地权并非将土地所有权分给农民,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 内容

    •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 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这是双方论战的焦点
  • 评价

    • 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但这场论战也暴露了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武昌起义与封建帝制的覆灭

  • 第一次武装起义(辛亥革命前)

    • 萍浏醴起义
  • 影响最大的一次武装起义(辛亥革命前)

    • 黄花岗起义
  • 保路风潮

  •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的建立

  • 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

    • 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 从政权的组成人员看,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这一政权中占有着领导和主体的地位。
      • 从南京临时政府制定的政策看,各项政策措施集中代表和反应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在相当程度上也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

    • 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国人民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进步性

    • 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 临时约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有鲜明的革命性、民主性
  • 南京临时政府的局限性

    • 承认一切不平等条约,换取列强对中华民国的承认
    • 没有提出任何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反而以保护私有财产为借口,维护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地主所占有的土地和财产

辛亥革命的意义

  • 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正负,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推动了中国人民思想解放
  • 促进中国的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 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辛亥革命的失败

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 北洋政府的性质

    • 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之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
  • 北洋政府在政治上的统治

    • 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 北洋政府在经济上的统治

      • 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 北洋政府在文化思想方面的统治

      • 尊孔复古思潮猖獗一时
    • 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局面的原因

      • 中国主要是地方性的农业经济而没有形成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市场
      • 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采取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

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

  • 挽救共和的努力

  • 旧民主主义革命结束的标志

    • 护法运动的失败
  • 对孙中山的评价

  •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 客观

      • 从根本上说,在帝国注意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见过方案使行不通的
    • 主观

      • 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 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 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 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中国共产党人与孙中山事业的关系

  • 继承
  • 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