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史课后题
综述
鸦片战争为什么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社会性质的变化
- 封建社会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发展方向的变化
- 资本主义方向
- 社会主义方向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 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
- 中华民族与外国侵略者
革命任务的变化
- 反封建
- 反帝
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
主要矛盾
-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
-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
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基本特征
- 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 中国的封建势力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 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
- 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
- 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 中国人民日益贫困 饥寒交迫 毫无政治权利
如何理解两大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两大任务
- 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 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关系
- 前提
- 目的
第一章
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侵略战争
不平等条约
赔款割地
通商口岸
- 租界
中国当权者成为帝国主义的工具
不平等条约
- 通商口岸
- 协定关税
- 商品倾销
- 资本输出
文化渗透
- 宗教
- 种族主义
不自觉的历史工具
- 机器技术
- 压制中国发展进步
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有什么意义
御敌
- 打击帝国主义侵华野心
- 粉碎帝国主义完全殖民图谋
觉醒
教育
激励
奋起直追
- 师夷长技以制夷
- 学习西方制度
提高民族意识
- 梁启超
- 严复
- 共产党
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
原因
- 社会政治制度的腐败
- 经济技术的落后
教训
- 一定要反帝反封建
- 落后就要挨打
第二章
太平天国运动
意义
对清朝
沉重打击封建统治阶级
动摇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根基
- 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
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对侵略者
- 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对社会
- 冲击了儒家之权威
- 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对国际
- 同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者的统治
败因
主观
-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 战略上的失误
- 拜上帝教的思想
客观
-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教训
- 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洋务运动
性质
- 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以常自救运动,有进步性也有落后保守性
失败的原因
封建性
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
- 不改变固有制度和道德规范
- 利用西方近代生产技术,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
对外国的依赖性
- 西方不希望中国发展
- 洋务派处处依赖西方
管理具有腐朽性
教训
不能自强求富
- 不触动封建专制统治
- 不摆脱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与控制
- 谋求通过局部的枝节改革发展本国资本主义
戊戌维新运动
意义
爱国救亡运动
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思想启蒙运动
- 京师大学堂: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发端
失败的原因
主观原因:
- 根本原因:维新派自身的局限
-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 惧怕人民群众
客观原因
-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教训
-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阶级走自上而下的改良实现国家独立民主富强是行不通的,必须用革命的手段,反帝反封建